經典山陽
劉大觀(1753年至1834年),字正孚,號崧嵐,山東臨清州邱縣(今河北邯鄲)人,曾任廣西永?h令、寧遠知州,捐任山西河東兵備道、山西布政使等職。嘉慶十六年,其攜家客居懷慶府首縣河內(今沁陽),兩年之后出任覃懷書院院長,時長20余年,培養出抗倭名將曹謹、晚清三代帝師李棠階等一大批國之重臣,著有《玉磬山房詩集》十三卷、《文集》四卷。
為官清正享美譽
劉大觀為官清正,造福一方,乾隆四十三年(1778年)五月,他在任融縣(融水)縣令后,天降暴雨,柳江發水,水勢兇猛,威脅縣城。在危難關頭,劉大觀忠于職守,率領百姓一起加堤防洪,共迎汛情。擊退洪水后,為了解決百姓吃飯穿衣、居無定所等迫在眉睫的問題,他打破陳規,果斷決策,開倉放糧。當時,朝廷的政策是必須先請示、后辦事,而且把過程看得比結果更重要,但劉大觀變成了“劉大膽”,反其道而行之,先斬后奏,根本無所顧及自己的大好前程,或將要背負的責任。要知道他還是一名初入仕途的縣令,能心系百姓,以下犯上,做到“先天下之憂而憂”,也實屬不易。
在任期間,劉大觀一心一意地治理永福、打造永福、歌頌永福,他在《嶺外集》中贊美:“人言永福惡,我道永福美。上峙鳳巢山,下瀉漓江水。山川饒奇勝,煙云滿窗幾?h齋靜如村,詩成時自喜……”
乾隆四十八年(1783年),劉大觀調任天?h令。次年,柳江再度暴發洪水,天?h城岌岌可危,隨時都有城破民災之險。劉大觀心急如焚,一方面積極組織全城百姓勇于抗洪,另一方面則是甘冒其險,“乃矯命提軍烏公令,傳六營將備,集民三千有奇,奮勇搶救,水始平,城得無恙,予之矯令,罪也”。
從這件抗洪事件中可以看出劉大觀是一位心懷大局、熱愛百姓,有很強擔當精神和實干能力的地方官員。他在天保任職期間,兢兢業業,履職盡責,深受百姓好評,而且把這個小城打造成為政治清明、社會安寧、民風淳樸的世外桃源。清代名流袁枚在《隨園詩話》中描繪當時的天保為:“月下秧歌四起,方知桃源風景,尚在人間!
劉大觀不僅勤于政務、實干興邦,還勇于體察民情、敢于直言。嘉慶十五年正月,劉大觀上疏彈劾前任山西巡撫初彭齡。結果,嘉慶帝降諭:初彭齡以四品京官補用,劉大觀照部議革職。
事與愿違,劉大觀沒想到會是如此悲慘結局,他仰天長嘆,感慨幾多,“千里波濤風助力,一腔忠義鐵為肝”。最終,他在游覽五臺山后移居河內。
千里波濤風助力
嘉慶十六年(1811年),59歲的劉大觀落戶河內,從《玉磬山房詩集》卷八《懷州集》中可以看出定居于城內西北,高臺寺下。
高臺寺原名興隆寺,是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奉母居懷的官邸,相當于皇家寺院,規模宏大,因在城墻上筑百尺高臺,俗稱“高臺寺”。劉大觀對新的居住地還是相當滿意的,“名都勝景,自唐虞夏商周而后,歷歷可稽;宦績人材,由漢唐宋元明以來,蒸蒸而上”。在這里既可登城“面嵩少、背太行、得郡勝概”,也可抒心情、交名流、工詩善書,這為他以后詩文流芳百世奠定了基礎。而且,他也深深愛上了這座具有厚重文化的歷史名城!队耥嗌椒吭娂分腥际菍懹嘘P河內、懷慶府的詩文,占了相當大的比例。
劉大觀閑居河內,也就是未正式接棒覃懷書院之前,除了精研詩文外,還擅長書法,無論是行書還是行草,都非常嚴謹剛勁,如同其人,貌端品質。1812年,河內著名的景區——天寧寺三圣塔再次俢繕完工,當地知府親手為塔門題寫“中天一柱”,并請劉大觀在其左側用中楷行書題六行百字題記:“塔始建于唐,重修于金,梵石剝落久矣。住持比丘道源……嘉慶壬申六月二日落成,山左邱縣劉大觀記!笨梢姰敃r劉大觀的知名度和書法造詣已非同一般。
覃懷書院滿桃李
嘉慶十八年,劉大觀正式接掌覃懷書院,任覃懷書院院長。
據《沁陽市志》介紹,覃懷書院創建于乾隆四十三年,由知府康基田在義臺寺舊址上修建而成,并以大殿為講堂,堂前有濟水泮池。此外,還有照壁、魁星閣、宿舍等建筑。光緒二十八年(1902年)覃懷書院更名為覃懷中學堂,目前尚有部分舊址。
劉大觀執掌覃懷書院后,曾作詩《示書院諸生》,鼓勵眾生:“諸君骨骼盡崢嶸,寶劍終須鑄得成,各以才華歸大冶,看誰光焰能長庚!彼回摫娡,執政覃懷書院20余年,教書育人,盡職盡責,桃李滿天下,培養了一大批有博學多聞、綽有余裕的人才。
曹謹(1787年至1849年)河內北門大街人,初名瑾,字懷璞,曾求學于覃懷書院,他是劉大觀最為器重的得意門生,雖然年齡相差30余歲,但屬典型的忘年之交,曾兩次寫詩鼓勵。一次是嘉慶二十三年,曹謹在踏上仕途之前,劉大觀與他在河內潮音寺長談鼓勵,殷切期望:“尊李玉溪為老輩,拜何文定向新祠。名書榜首文相稱,漏待螭頭事未遲。老我須眉就枯槁,愛君風格獨嵚崎。他年繡虎飛騰日,補作文瀾慧海詩!
次年,劉大觀再次寫詩《贈曹懷璞》:“銅章墨綬為芳餌,難釣人間陸士龍。萬軸奇書冰肺膈,一枝仙筆玉芙蓉。鶴翎自許隨風遠,雞肋何堪說味濃。足躡青云睨桑梓,故人猶復未龍鐘!
果然,曹謹不負劉大觀所托,在“做事、做官,先做人”的信仰引導下,所到之處、所在職位上都是“得民心,有政聲”。他在51歲出任臺灣鳳山縣知縣后,興水利,抗日寇,建書院,教《孝經》,廣化教育,保臺抗倭,留下英名,深受百姓愛戴!肚迨犯濉穼⑵淞腥胙魝饕哉闷溘E。
劉大觀培養出的另一個名人則是李棠階(1798年至1865年),字樹南,號文園,又號強齋,河內人,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、編修、侍讀、太常寺少卿、工部尚書、禮部尚書、軍機大臣、戶部尚書等職,曾在覃懷書院攻讀,與劉大觀感情深厚。身為三朝帝師的李棠階,不僅嚴于律己、為官清正、處事公正,且對家人也是要求甚嚴:“應得之財肯少得,則有余步;非分之財一茍得,必有后患。世之好占便宜者,皆自求禍也!
作為帝師、尚書,李棠階能把自己的導師劉大觀記錄于日記當中,可見崇敬之意和膜拜程度。據李棠階《李文清公日記》道光十四年五月初一日條,劉大觀卒于道光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,享年82歲。
20余年的執教生涯,劉大觀門下培育出的進士、舉人不乏其數,范桂園也是其中之一。據《河內縣志》載:“范桂園,字秋坪,嘉慶戊辰(1808年)科舉人。性孤介,好為詩。受業于劉崧嵐觀察之門,為入室弟子!
劉大觀在深居河內20余年的時間內,以辦書院、興教育為己任,以工詩書、結好友為志向,度過了極不平凡的暮年時光,如同晚霞映滿天。他曾寫詩贈好友河內縣尉胡絜云,也曾應好友懷慶府濟源縣令何荇芳之邀,主纂《濟源縣志》。
□董沁生
|
焦作網免責聲明: | ||||||||
|
劉大觀(1753年至1834年),字正孚,號崧嵐,山東臨清州邱縣(今河北邯鄲)人,曾任廣西永?h令、寧遠知州,捐任山西河東兵備道、山西布政使等職。嘉慶十六年,其攜家客居懷慶府首縣河內(今沁陽),兩年之后出任覃懷書院院長,時長20余年,培養出抗倭名將曹謹、晚清三代帝師李棠階等一大批國之重臣,著有《玉磬山房詩集》十三卷、《文集》四卷。
為官清正享美譽
劉大觀為官清正,造福一方,乾隆四十三年(1778年)五月,他在任融縣(融水)縣令后,天降暴雨,柳江發水,水勢兇猛,威脅縣城。在危難關頭,劉大觀忠于職守,率領百姓一起加堤防洪,共迎汛情。擊退洪水后,為了解決百姓吃飯穿衣、居無定所等迫在眉睫的問題,他打破陳規,果斷決策,開倉放糧。當時,朝廷的政策是必須先請示、后辦事,而且把過程看得比結果更重要,但劉大觀變成了“劉大膽”,反其道而行之,先斬后奏,根本無所顧及自己的大好前程,或將要背負的責任。要知道他還是一名初入仕途的縣令,能心系百姓,以下犯上,做到“先天下之憂而憂”,也實屬不易。
在任期間,劉大觀一心一意地治理永福、打造永福、歌頌永福,他在《嶺外集》中贊美:“人言永福惡,我道永福美。上峙鳳巢山,下瀉漓江水。山川饒奇勝,煙云滿窗幾?h齋靜如村,詩成時自喜……”
乾隆四十八年(1783年),劉大觀調任天?h令。次年,柳江再度暴發洪水,天?h城岌岌可危,隨時都有城破民災之險。劉大觀心急如焚,一方面積極組織全城百姓勇于抗洪,另一方面則是甘冒其險,“乃矯命提軍烏公令,傳六營將備,集民三千有奇,奮勇搶救,水始平,城得無恙,予之矯令,罪也”。
從這件抗洪事件中可以看出劉大觀是一位心懷大局、熱愛百姓,有很強擔當精神和實干能力的地方官員。他在天保任職期間,兢兢業業,履職盡責,深受百姓好評,而且把這個小城打造成為政治清明、社會安寧、民風淳樸的世外桃源。清代名流袁枚在《隨園詩話》中描繪當時的天保為:“月下秧歌四起,方知桃源風景,尚在人間!
劉大觀不僅勤于政務、實干興邦,還勇于體察民情、敢于直言。嘉慶十五年正月,劉大觀上疏彈劾前任山西巡撫初彭齡。結果,嘉慶帝降諭:初彭齡以四品京官補用,劉大觀照部議革職。
事與愿違,劉大觀沒想到會是如此悲慘結局,他仰天長嘆,感慨幾多,“千里波濤風助力,一腔忠義鐵為肝”。最終,他在游覽五臺山后移居河內。
千里波濤風助力
嘉慶十六年(1811年),59歲的劉大觀落戶河內,從《玉磬山房詩集》卷八《懷州集》中可以看出定居于城內西北,高臺寺下。
高臺寺原名興隆寺,是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奉母居懷的官邸,相當于皇家寺院,規模宏大,因在城墻上筑百尺高臺,俗稱“高臺寺”。劉大觀對新的居住地還是相當滿意的,“名都勝景,自唐虞夏商周而后,歷歷可稽;宦績人材,由漢唐宋元明以來,蒸蒸而上”。在這里既可登城“面嵩少、背太行、得郡勝概”,也可抒心情、交名流、工詩善書,這為他以后詩文流芳百世奠定了基礎。而且,他也深深愛上了這座具有厚重文化的歷史名城!队耥嗌椒吭娂分腥际菍懹嘘P河內、懷慶府的詩文,占了相當大的比例。
劉大觀閑居河內,也就是未正式接棒覃懷書院之前,除了精研詩文外,還擅長書法,無論是行書還是行草,都非常嚴謹剛勁,如同其人,貌端品質。1812年,河內著名的景區——天寧寺三圣塔再次俢繕完工,當地知府親手為塔門題寫“中天一柱”,并請劉大觀在其左側用中楷行書題六行百字題記:“塔始建于唐,重修于金,梵石剝落久矣。住持比丘道源……嘉慶壬申六月二日落成,山左邱縣劉大觀記!笨梢姰敃r劉大觀的知名度和書法造詣已非同一般。
覃懷書院滿桃李
嘉慶十八年,劉大觀正式接掌覃懷書院,任覃懷書院院長。
據《沁陽市志》介紹,覃懷書院創建于乾隆四十三年,由知府康基田在義臺寺舊址上修建而成,并以大殿為講堂,堂前有濟水泮池。此外,還有照壁、魁星閣、宿舍等建筑。光緒二十八年(1902年)覃懷書院更名為覃懷中學堂,目前尚有部分舊址。
劉大觀執掌覃懷書院后,曾作詩《示書院諸生》,鼓勵眾生:“諸君骨骼盡崢嶸,寶劍終須鑄得成,各以才華歸大冶,看誰光焰能長庚!彼回摫娡,執政覃懷書院20余年,教書育人,盡職盡責,桃李滿天下,培養了一大批有博學多聞、綽有余裕的人才。
曹謹(1787年至1849年)河內北門大街人,初名瑾,字懷璞,曾求學于覃懷書院,他是劉大觀最為器重的得意門生,雖然年齡相差30余歲,但屬典型的忘年之交,曾兩次寫詩鼓勵。一次是嘉慶二十三年,曹謹在踏上仕途之前,劉大觀與他在河內潮音寺長談鼓勵,殷切期望:“尊李玉溪為老輩,拜何文定向新祠。名書榜首文相稱,漏待螭頭事未遲。老我須眉就枯槁,愛君風格獨嵚崎。他年繡虎飛騰日,補作文瀾慧海詩!
次年,劉大觀再次寫詩《贈曹懷璞》:“銅章墨綬為芳餌,難釣人間陸士龍。萬軸奇書冰肺膈,一枝仙筆玉芙蓉。鶴翎自許隨風遠,雞肋何堪說味濃。足躡青云睨桑梓,故人猶復未龍鐘!
果然,曹謹不負劉大觀所托,在“做事、做官,先做人”的信仰引導下,所到之處、所在職位上都是“得民心,有政聲”。他在51歲出任臺灣鳳山縣知縣后,興水利,抗日寇,建書院,教《孝經》,廣化教育,保臺抗倭,留下英名,深受百姓愛戴!肚迨犯濉穼⑵淞腥胙魝饕哉闷溘E。
劉大觀培養出的另一個名人則是李棠階(1798年至1865年),字樹南,號文園,又號強齋,河內人,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、編修、侍讀、太常寺少卿、工部尚書、禮部尚書、軍機大臣、戶部尚書等職,曾在覃懷書院攻讀,與劉大觀感情深厚。身為三朝帝師的李棠階,不僅嚴于律己、為官清正、處事公正,且對家人也是要求甚嚴:“應得之財肯少得,則有余步;非分之財一茍得,必有后患。世之好占便宜者,皆自求禍也!
作為帝師、尚書,李棠階能把自己的導師劉大觀記錄于日記當中,可見崇敬之意和膜拜程度。據李棠階《李文清公日記》道光十四年五月初一日條,劉大觀卒于道光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,享年82歲。
20余年的執教生涯,劉大觀門下培育出的進士、舉人不乏其數,范桂園也是其中之一。據《河內縣志》載:“范桂園,字秋坪,嘉慶戊辰(1808年)科舉人。性孤介,好為詩。受業于劉崧嵐觀察之門,為入室弟子!
劉大觀在深居河內20余年的時間內,以辦書院、興教育為己任,以工詩書、結好友為志向,度過了極不平凡的暮年時光,如同晚霞映滿天。他曾寫詩贈好友河內縣尉胡絜云,也曾應好友懷慶府濟源縣令何荇芳之邀,主纂《濟源縣志》。
□董沁生
|
焦作網免責聲明: | ||||||||
|
|
|